來源:中國經濟網
對于本輪國有企業改革來說,央企、國企去杠桿始終是一個繞不開的待解決問題。不過,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推進,去年央企、國企去杠桿已然取得了一定成效。以中央企業為例,截至今年3月末,央企平均資產負債率為65.9%,較年初下降0.4個百分點,大多數企業的資產負債率比年初有所下降,近三分之一企業資產負債率比年初下降超過1個百分點。
來自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對《證券日報》記者坦言,雖然0.4個百分點看似不大,但由于央企規模較為龐大,所以,央企平均資產負債率能夠下降0.4%其實是非常不容易的。
據悉,目前國務院國資委已經制定了中央企業降杠桿、減負債、控風險的指導意見,并明確到2020年前中央企業的平均資產負債率要再下降2個百分點。
負債率仍在高位徘徊
雖然在去杠桿的推進過程中,央企、國企負債率均有所下降,但不可否認的是,國企負債率仍處于高位。
據財政部公布的數據看,截至今年一季度末,國有企業資產總額為約164萬億元,同比增長9.6%;負債總額為1065725億元,同比增長8.7%。按此計算國有企業負債率約為65%。
對此,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吳琦在接受《證券日報》記者采訪時指出,這是因為目前國有企業的一些內生性、結構性問題正日益凸顯:一是國有企業同時肩負稅收、就業、投資等職能,在去杠桿過程中,易受到地方政府部門的干預以及地方保護主義的壓力;二是部分國有企業集中在鋼鐵、煤炭、電力等行業,在這些行業中去杠桿又與去產能、補短板等任務相交織,進一步加大了企業去杠桿壓力;三是去杠桿的關鍵點之一在于國有資產處置,如果缺乏有效地手段或規劃,有可能會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。此外,一些創新的債務重組方式,比如資產證券化、市場化債轉股等,在實施過程中受政策法規不明確、中介服務不完善等因素影響,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國企債務重組的進程和效果。(下轉A2版)
在此背景下,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指出,要加強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約束,堅持全覆蓋與分類管理相結合,完善內部治理與強化外部約束相結合,通過建立和完善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約束機制,強化監督管理,促使高負債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率盡快回歸合理水平。
吳琦表示,對國有企業負債率進行約束,一方面是促進國有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、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必然要求。另一方面從國資監管角度來說,也是實現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的重大舉措。
多舉措發力去杠桿
作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主力軍,無論是央企還是國企,若負債率始終居高不下,那么一旦控制不好就會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,所以,監管層對其去杠桿進程格外重視。
事實上,近年來為降低國企、央企負債率,監管部門已出臺多項措施。如國務院國資委加強央企對外投資管理、強化央企參與PPP項目管理、推進市場化債轉股,以及通過增資、混改等方式引入戰略投資者。 其中,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去年年底國務院國資委發布《關于加強中央企業PPP業務風險管控的通知》,對央企PPP業務實行總量管控,從嚴設定PPP業務規模上限。
“在PPP領域中,央企確實占有較高的市場份額。”國家發改委、財政部PPP庫雙庫專家、北京榮邦瑞明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陳民在接受《證券日報》記者采訪時表示,由于PPP項目的投資環節本身就需要高度依賴融資杠桿,且目前央企在參與PPP過程中又主要集中在交通、大型市政工程等投資體量較大的領域,由于項目周期較長,這就使得其在前期需要不斷通過融資、墊資等方式來支撐業務規模的快速擴張,但由于工程領域競爭較為激烈,且受項目結算緩慢以及利潤率偏低等因素,就使得這類央企資產負債率難以得到根本性的改善,這對于目前央企去杠桿也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影響。
陳民認為,《通知》下發的主要目的,就是為了防止推高央企的債務風險。
嚴控增量也要化解存量
吳琦認為,未來國企降杠桿需遵循“嚴格控制增量、有序化解存量”的總體原則。一方面以強化資本管理為準繩,嚴格控制增量債務,推動國有企業形成合理的資產負債結構。另一方面,以優化債務結構為主線,有序化解存量債務,推動國有企業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率。
具體來看,就是要將去杠桿與去產能、去庫存相結合,與結構調整、需求管理相適應,通過市場化債轉股、資產證券化等方式,盤活國有資本存量,積穩妥推進企業債務重組,推動企業脫困發展和轉型升級。
值得關注的是,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,截至4月末,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6.5%,同比降低0.7個百分點。其中,國有控股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9.5%,同比降低1.5個百分點,國有企業去杠桿成效更為顯著。
對此,光大銀行宏觀經濟首席研究員周茂華認為,國有企業去杠桿需要抓住工業盈利回暖的時間窗口。從發展趨勢看,2018年全球經濟仍將保持擴張態勢,大宗商品有望保持高位運行。工業產品出廠價格(PPI)同比延續正增長,工業企業保持盈利。國有企業應抓住這個有利的“時間窗口”降杠桿,為企業長遠健康發展奠定基礎。